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

原来日本人的寿司是中国古代人的正餐

寿司多被写作“鲊”(zhà)或“鮨”(yì),两个词发音都是sushi,现在较多见是后者。这两个词都源自于汉语。“驯鮨”或“驯鲊”就是寿司的雏形,它与今天我们见到的寿司有很大的不同。由“驯鲊”发展到现在寿司,经历了三个阶段:“驯鲊——生驯——早驯”。

中国最早有寿司记载的年代是公元200年左右,而日本最早关于寿司的记载在公元九二七年。

更有记载在春秋时期的越国就有形似握寿司的糍饭棒的存在,因此寿司的起源并不存在多大争议。

只是寿司传入日本之后因为自然环境和食物供应等原因寿司,开始在日本成为一种节日食品,并且发扬光大直至成为日本饮食的象征。

据说一千八百多年前(即后汉年代),寿司已在中国流传据说是一些商旅,用醋腌制饭团,再加上海产或肉类,压成一小块,作为沿途的食粮。

公元700年左右才传入日本,当时的配料更用上各种剌身,并名为“江户散鮨”也称“握鮨”,即是现今最受欢迎的寿司。

现代日本寿司,除“握鮨”外,尚有两种“卷鮨”与“箱寿司”。“卷鮨”是把饭、青瓜、吞拿鱼、鸡蛋与腌萝卜等材料用紫菜包着。“卷鮨”又分为太卷与细卷,其实就是卷的大小之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